光伏產業是環保無污染的新興產業,河南洛陽硅產業基地已聚集10余家規模以上硅材料及光伏產業企業,形成了多晶硅—單晶硅—太陽能用硅片—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較為完整的硅材料產業鏈,正在崛起的光伏產業集群,成為洛陽的新名片。
*特斯光伏電力(洛陽)有限公司是*特斯(中國)投資有限公司在河南洛陽的子公司,洛陽公司專注于太陽能電池組件、太陽能電池片、太陽能硅片的設計和生產。
2018年洛陽公司投資2.5億元,建設一條5GW金剛線硅片切割智能制造生產線,項目建成后,公司的智能化、信息化、數字化水平提升,內生動力迅猛增加,利潤同比增長超140%,至此河南洛陽光伏產業順利實現轉型升級。
在這個項目中,賽摩智能參與了“*特斯洛陽切片項目硅棒自動化粘棒與固化智能產線合作項目”,承擔了硅棒的智能檢測、存儲、挑選、匹配、粘合、固化等智能化產線改造。
智能粘棒與固化生產線生產流程
流程一:智能檢測
通過硅石和焦炭在電爐中化學合成的高純硅,由于化學合成過程的不可控性,每一塊硅棒都具有獨特的物理特性。智能檢測系統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,對每一塊硅棒的尺寸、重量、形狀、電阻率、表面平整度等特性進行激光掃描,并建立產品參數數據庫,同時剔除不合格品。
智能檢測產線實現了高效率、高精準度、全數據、零差錯、零人工的智能檢測過程。
流程二:智能存儲
檢測完成的合格品被放置在一個個特制的托盤中,并附上唯一的身份標識:包含尺寸、重量、電阻率等信息。成千上萬塊硅棒帶著他們的唯一身份證靜置在智能立體倉庫中,等待下一步的挑選組合。
流程三:智能“工業大腦”
因受切片設備的限制,切片的硅棒尺寸要控制在690mm,因此如何挑選三塊能夠拼接成690mm的硅棒,成為切片前最關鍵的一環。
智能改造前完全是靠人工挑選組合,耗用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。改造后,系統通過事先采集的產品屬性數據,通過高速、極優運算,自動挑選匹配三件長度組合在690mm的硅棒,從智庫中調出,送到下一道粘合固化工序。
這一工作流的智能化改造,充分發揮了大數據運算的優勢,同時也是這個項目的核心技術點,解決了長期以來費時費工,匹配難以精準化的難題。
流程四:智能粘合固化
精準匹配的三件硅棒自動組成一組,被送到自動化粘合固化生產線,進行切片前的最后一道工序。
自動化生產線從硅片的分揀、供料、涂膠、粘棒、固化等生產過程均采用全自動機器人產線,實現精準控制,確保產品拼縫間隙,減少人為因素影響,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。
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降低成本,使之成為優于傳統化石能源發電的新興能源形式,降低硅片生產成本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。洛陽*特斯智能工廠改造,快速推進“快切化”、“細線化”、“省線化”、“薄片化”的技術能力,在效率和產能成倍提高的同時,也使硅片成本大幅下降,從每片4.7元下降至1.9元,打造成為光伏行業全產業鏈產品生產示范基地。
返回